菩提寺是小乘佛教的寺廟。傣語稱“奘相”,意為寶石寺。這座寺廟雖然不大,占地面積盡3600平方米,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。
史書記載,菩提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(公元1677年)。相傳當時茫施(今芒市)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舍棄官位,削發(fā)為僧,修建此寺。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樹,便借樹取名為菩提寺。三百余年來,屢遭戰(zhàn)亂浩劫,破了又修,回了由建,歷經滄桑,直到現在。
菩提寺大殿前的一對石雕動物,是緬甸傳說中的一種奇獸,叫“嘎朵”,是專門守護佛殿的。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大殿及傣式、漢式、梵式建筑風格于一體,構思別致,制作精巧,實為我國建筑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。菩提寺除屋頂采用了漢族的歇山式建筑外,整體結構是傣族干欄式風格。殿內的佛塑像慈祥端莊,體態(tài)豐腴。佛像前供著各式各樣的供物,有色彩鮮艷的紙花,圖案精美的經幡、香爐等,是傣族建筑的縮影。寺內珍藏著琳瑯滿目的壁畫、剪紙、萬卷經書等三、四百年來不同歷史階段的傣族藝術珍品
解放后,中國佛協(xié)從北京運來一尊高大的赤腳佛像,1956年中央又把“佛牙”運到該寺供奉,寺名大增。菩提寺不僅是僧人念經、教徒朝拜的地方,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的一座寶庫。這些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筑、裝飾、雕刻上,寺內還珍藏著許多傣族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,如燦爛奪目的壁畫,種類繁多的剪紙,內容浩瀚的萬卷經書等!